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船—“諾克·耐維斯”號(48萬噸)是一艘新加坡籍、屬于超大型原油運輸船等級的超級油輪,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船只、最長的人工制造水面漂浮物以及世界上最重的船,船長超過420米(一個足球場的長只有100左右),比橫躺下來的艾菲爾鐵塔還長。2004年經營業(yè)主易手改為現名之前,它曾被稱為“海上巨人”號、“快樂巨人”號、“亞勒維京”號。2004年三月該輪進入杜拜乾塢進行改裝工程并改名為“諾克·耐維斯”號,改裝后作為浮動儲油與卸油單位,目前正停泊在卡達的夏辛油田做為外海儲油用途。其高達525 614噸的總承載重量成為世界上最巨大的船只。
“諾克·耐維斯”號最早是在1976年12月,住友重機械工業(yè)位于日本橫須賀市的追浜造船所(Oppama Shipyard,目前已改名為橫須賀制造所)建造,船體編號1016號,并獲得“海上巨人”號(Seawise Giant,1979年)的命名。
“海上巨人”號最初的訂購者是一名希臘船運業(yè)者,在擁有該船三年后,此船尚未完工之前就因破產,將這艘船轉賣給了中國香港籍的船王董浩云(C.Y.Tung)。董浩云在接手這艘船后要求造船廠變更設計規(guī)格,將原本48萬噸載重的“海上巨人”號加長數公尺,從而增加了8萬7千噸的載重量,其高達525 614噸的總重量(Gross Loaded Weight,GLW)使“海上巨人”號正式成為世界上最巨大的船只。
兩年后,1981年“海上巨人”號終于完工下水,當時它的主要任務是在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一帶運輸原油。當時正進行的兩伊戰(zhàn)爭嚴重地影響了波斯灣地區(qū)石油的生產與運輸,因為伊拉克宣布任何載運伊朗(或其他阿拉伯國家)所生產原油的船只都將成為伊拉克襲擊的目標,但海上巨人號仍然冒險進入波斯灣海域進行運輸工作,終于招致不幸,1988年5月14日航經荷姆茲海峽(Strait of Hormuz)時,遭伊拉克戰(zhàn)機以法制飛魚反艦飛彈攻擊受重創(chuàng),沉沒在伊朗的卡克島(Kharg Island)海岸外的淺海海域。沉沒后的“海上巨人”號一直存留在海底,直到兩伊戰(zhàn)爭結束。
1989年,“海上巨人”號被以3千5百萬美元的代價轉賣給挪威的海運公司諾曼國際(Norman International),船只打撈起來后被拖至新加坡的吉寶造船廠(Keppel shipyard),自1990年10月起進行大規(guī)模修復工作。這次維修消耗了3200噸的鋼原料,更換掉的管線長達32公里,花費6千萬美元的修繕費用。在經過一場堪稱全世界最大規(guī)模的船只修復工程后,這艘船被改名為“快樂巨人”號(Happy Giant)后重新復出。
諾曼國際實際營運“快樂巨人”號的時間并不久,1991年他們將這艘船以3千9百萬美元的價格賣給另一家挪威船公司亞勒海運(Jahre),而該船也同時改名為“亞勒維京”號(Jahre Viking)。在歷經十余年的服務后,“亞勒維京”號被轉賣給了新加坡籍的第一奧森油輪(First Olsen Tankers),并且改名為現在的“諾克·耐維斯”號(Knock Nevis),目前該公司與卡達的Maersk Oil石油公司簽訂一紙合約,后者租賃這艘船三到五年的時間,將其停在夏辛油田作為海上儲藏與裝卸原油的設施。為此“諾克·耐維斯”號在2004年3月進入卡達乾塢進行FSO化的改裝,改裝項目包括主要管線的重設,新的泊靠系統,與一個直升機停機坪的裝設等,并于當年六、七月間開始啟用。